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二、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
1.焦虑症
焦虑症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的持续存在。由于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导致焦虑症患者日益增多。据统计数据显示,学生焦虑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抑郁症
抑郁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厌世、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学生抑郁症的发生与学业不顺利、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知偏差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学生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隐患。
3.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患者会感到害怕、紧张、不知所措。学生社交恐惧症的发生与人际关系不畅、社交能力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强心理援助和社交技能培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社交恐惧症。
4.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念头、想法或行为,患者难以自控。学生强迫症的发生与思维过程异常、心理扭曲等因素有关。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手段,学生应及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治疗。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健康通常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今的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父母对学生过分苛刻,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自卑感、压抑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缺乏温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3.个人素质因素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四、学会自我调适
满意的感受、愉快的心情,主要来自较好的精神修养。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是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
1.坚持运动
运动被认为是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比如,跑步被誉为"解压神器",通过大量排除身体中的负面能量,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心态。
2.合理安排生活
生活的品质和节奏也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步骤。此外,适时安排休闲活动、约会朋友、参与兴趣爱好等,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保持良好心态。
3.调整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是影响个体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的心理预期往往带来沮丧和抑郁情绪,而合理的心理预期则有助于保持积极心态。因此,建议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不过度苛求自己,接受失败和挫折,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4.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
面对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个体分析问题根源,提供合理建议和解决办法。此外,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给予个体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重拾信心。